2013年第三次诊断性检测理科综合试卷分析
生物 部 分
一、试题特点
与一模、二模试题相比,三模理综试题生物部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知识方面主要体现了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察。能力方面体现了新课程当中对学生四种能力,即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背景信息和题图设置上有一些创新。
1. 立足基础,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高考生物试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基础题,本次试题中选择第1题是考查细胞器—高尔基体的功能、第2题是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6题是考查教材内的四个实验,这些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29题)、动物生命活动调节(30题)、种群数量变化与生态系统(31题)、遗传与变异(32题)、微生物的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玫瑰精油的提取(39题)、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和生态工程(40题)等。试题在材料的选取、情境的设置上都力求新颖。
2. 体现课标精神,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3题关于变异的来源、第4题动物的水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如第6题,4个选项是分别是教材中的四个实验,全部是学生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第4题是关于生长素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29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30题以HIV病毒侵染人体过程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遗传和免疫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图表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每一道题的正确作答都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概念或原理的准确理解之上。对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题目中的两个图都是经过改造的,
3. 题目情境新颖,问题设置有创新
对本次理综试卷生物试题,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与平时所做题目有所不同,因此,貌似比较难。原因一是题设背景和图很新,以往没有见过,二是设问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如31题,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学生都很熟悉,但结合生态系统中具体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很少见,特别是若干曲线在一起的情况,学生更没见过,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判断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这种设问也很新颖。
二、成绩分析
乌鲁木齐地区考生的生物学科抽样平均分是47.70分,难度系数是0.53。I卷6个选择题平均分是22.20,难度系数是0.62, II卷非选择题部分,平均分是25.50,难度系数0.47。学生答题情况I卷好于II卷。
三、学生答题时反映出的问题及分析
从答卷情况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如:第29题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与呼吸作用前两步为第三步提供【H】相混淆,这是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30题中吞噬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31题中无阻力环境下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等等,学生错误非常普遍。反映出考生目前仍然对教材中的许多基础知识未能准确掌握。
2.理解能力薄弱。如:31题中,对同一营养级的物种的种间关系不理解,因而,许多学生答到捕食;32题中,应选择糯性绿株与怎样的植株杂交,却写的是基因型;要求写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颜色和比例,考生写得却是配子的基因型等等。
3.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一部分学生未看懂30题、31题的图,导致判断错误;30题中有两个图,31题图中有四条曲线,一部分学生未能从图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由于本次试题设置的情境较新,背景资料和图学生也没有见过,考试结果充分暴露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4.实验探究能力薄弱。第6题是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的,是四个教材中的实验,二模就曾考过教材中的实验,这次,考生答题情况依然不好。由此可见,学生的实验能力仍然较薄弱。
5. 综合分析问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足。第3、4、29、30、31、32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网络尚未形成或不完整,因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6. 文字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非选择题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答案的语言组织、错别字和不善于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的情况。
7.心理上的不适应。本次检测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正规的理科综合测试,理、化、生三科试题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思路清晰,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快速转换,再加上理综选做题八选三的超量給题,使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不能合理分配各学科答题时间,没有科学的解题策略而失分。生物学科II卷非选择题部分,二模是60分,三模是54分,只减少了6分,但答题时间却减少了许多。有许多学生II卷生物部分未来得及做,导致II卷生物部分不含“0”分的平均分为29.8分,而含“0”分的平均分却只要25.2分。
四、复习建议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后续复习应回归课本,全面复习,不留死角,争取做到细、精、活。教材是考生应考的工具,工具不熟怎样应考?要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本质,弄清它们的应用范围;准确掌握各种方法和规范,切实把课本中的知识内化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工具。像育种方法的规范遗传图谱书写、细胞中ATP产生的场所和部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H】的具体作用等重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清清楚楚,确保基础知识不丢分。
2.制定计划,提高能力
本次检测暴露出学生最大的问题是理解能力差,一方面不能准确理解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不到位。其次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遇到新的情境就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当务之急。考纲要求的四大能力的培养都应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
3.加强实验,重视方法
实验在高考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不仅要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也要做深入地分析,对目的原理分析、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解释结果、得出结论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要切实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避免平时老师“练”,考场才是学生“练”的悲剧。
4.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精选一些试题进行审题能力、读图能力、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等解题能力训练;多做一些理综试题,加快学生思维转换的速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答题策略的引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生物学科在理科综合试卷中是相对容易得分的学科,但是,由于试题安排在试卷的最后,考生的考试时间非常紧张,难免会做不完,因此,适合自己的、科学的答题策略显得十分重要。